星语特殊儿童教育机构
  咨询热线:
020-87063619  13316059590
当前位置

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

发表时间:2019-06-08 11:03

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

第1节
在了解孩子一般认知技能的发展和静态交往技能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找到动态交往技能发展的脉络,找到帮助孩子交往发展的出发点,才能真正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
想要真正帮助孩子,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应从哪里入手来帮助。必须先告诉读者,人的交往发展的阶梯与需要的满足息息相关,只有把“需要之塔”的理论读懂读透,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读懂孩子的需要,适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就是在促进他们的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下面就从出生开始,谈谈儿童的交往与需要发展阶段。
**阶段:从建立“物感”开始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感受这个世界,寻求各种需要的满足。从交往角度看,他对环境的认识从建立物感开始。孩子品尝了奶的香甜味,看见了漂亮的玩具,感受到了被褥的柔软,听见了悦耳的声音,他既不会命名也不会索取,只会适应。当他认识到了物体恒常性以后,就会占有所有他能取得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只要拿走他就不高兴。1岁左右,孩子的关注点只在物上,对人的关注也是具体的“物感”叠加:温和的声音+长长的头发+淡淡的特有的体味+手中好吃的+……=妈妈。孩子对其他人的好恶也是通过这种关注得来,感官刺激和感受是他认识这个世界、产生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此时的孩子最需要丰富的物质刺激,他喜欢的、想要的都是他需要的。理解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我们后面疗法操作的**、二阶段的反应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婴儿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早日成才,很多家长都在不自觉地、着急地教孩子说话、教动作。实际上,在满足孩子每个时期的不同需要以后,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后劲儿、积蓄成长的动力,远比培养一两项技能重要得多。我们谁也不想培养出《伤仲永》里描述的孩子——开始好像很灵,越长大越一般。要能看清孩子的发展需要,及时满足,厚积薄发。从孩子出生到1岁左右,家长要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环境的温馨舒适,吃好、睡好、活动好是最主要的,这时养育中在物的购置上会比较“费钱”。
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在情绪调整后期都指向对某些物品的大量关注,这是普通孩子1岁多的反应重现。有的五六岁的孤独症孩子还要大量占有各种瓶子、画册、小汽车,说明他们与人的交往意识还没有建立,只有静止的物才让他感觉安全、可操控。对这样的孩子的训练出发点只能是先做情绪调整,使他情绪放松后能建立对人的关注。
第二阶段:关注人的行为
1岁半以后,儿童借助物开始关注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他注意到别人的车跟他的一样,但那车不是他的;注意到别人的食物给自己吃了,别人的玩具给自己玩了;走不动了就有大人抱,那个人的身体暖暖的、肩膀柔柔的……通过交流,他越来越关注人的行为,自己和他人开始有区别了,真正的人的情感开始萌发。
此时的孩子会比较黏人,提的要求也比较多,他在分辨、确定自己和各种物、各个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此时的家长不需要提供大量的物,养育重点转移到“省钱而费时间”。此时的小孩子已经知道了玩物不会消失,他的兴趣重点是占有似乎都属于他的物,也包括人。全家人都陪着他、逗着他是他最开心的事。这时期的亲子游戏(父母带着、不能老人带着)需要逐渐加强,这是给他提供安全感的基础。
有的孤独症孩子喜欢用手势提各种要求,喜欢在某个大人陪伴下一个人摆弄某件物品,正是处于这个时期初级阶段的反应。对这样的孩子的训练出发点可以从培养他对人的行为的关注开始,后面有专门章节做介绍。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萌芽
两三岁时,儿童开始频繁地认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时他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是谁的。这时给物品找主人和大量占有物品、占有人的欲望大量涌现。
此时的孩子经常沉浸在真正的游戏中,所谓真正的游戏,就是指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游戏。他们快乐地摸这弄那,并开始找寻“玩伴”,常常会要求一个大人陪他玩,之后是与一个同龄小孩有些简单玩耍。但他还不能与几个人一起玩耍,因为对多重人的关系还搞不清。也不能开创新的玩法,经常是重复玩某个熟悉的活动(即重复体验物感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因为只有在熟悉的场景中才能照顾到与他人的关系。如果变化新的玩法,就又回到自己玩,不能同时兼顾场景和人的变化。我们后面提到的疗法的第二阶段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要特别注意,此时正是建立初步的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孩子多半在家长面前出现了“霸道”的行为,甚至抢玩具、打人等。这是他的安全感萌芽的表现。孩子**次感到了自己的力量,要自我表现一把。此时的家长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哪些行为接纳,哪些不接纳,但不能一味地压制或粗暴地批评,更不用担心孩子以后变得粗鲁、暴躁,这只是他们自我意识成长的一种反应。如果教导正确,这种行为会随着他的成熟、他的需要层次的增长而自行转变。同时要注意借助游戏手段告诉他怎么与小朋友交往,要经常让他在家庭游戏中“获胜”,这样他就不会轻易侵犯别人。
第2节
第四阶段:安全需要发展的重要时期
3岁~4岁是儿童安全需要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前两层需要的一个明显转折期,十分关键。这时,女孩格外需要父亲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男孩格外需要母亲提供稳定的、随时的关爱。他们又都需要大人花更多的时间陪他们玩,他们在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令人愉快与天然向往的亲情感、安全感……
有些男孩子从这一阶段开始显得很淘气,一会儿跳上跳下,一会儿舞枪弄棒,喜欢摆弄玩具又没有长性。这些都是他满足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他有了很多玩的东西,他操控着这些“有力量、有速度的玩具”,以自己能理解的方式玩——手拿着威武的、象征力量的玩具枪、棒肆意地挥舞,激烈地撞击着赛车,特别是看着别的赛车被撞翻的样子,他会觉得很舒服、很享受,就会觉得自己是强大的——这是男孩安全感满足的独特的要求。以淘气的、粗鲁的方式占有和摆弄玩具,并能与大人对打直至取胜,就是他们的“最爱”,在乐此不疲中自然满足安全感。此时的男孩子的母亲要顺应他的这种需要,母亲的聪明之举是变得“弱一些”,如经常请孩子帮忙抬所谓的重物,经常表现得不如孩子反应快,跑步比赛时经常“认输”,这样可以更快、更有力地提升男孩子的自信心,提升需要层次,确立性别认同。
此时的女孩子需要父母双方面的合力养育,慈爱而大度的父亲形象更能让女孩子产生依恋,强化安全感,为产生第三级“归属与爱的需要”积蓄力量。聪明而“弱小”的母亲更有助于女孩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意识。
如果这一时期家长管制过多,男孩子没有威武感的表达和体验,以后其发展中很可能会出现3种趋势:因安全感没有满足,不敢大张旗鼓地反抗,会“蔫儿淘”,青春期前后养成暗地算计别人的人品,交友越来越受限制,又渴望有朋友,因此与一些品行不好的孩子的交往会增多;或是一直比较压抑,表现得比较安静、听话,到10岁左右开始迷恋网络上的打斗、赛车等游戏,并越来越远离现实交往,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或是在青春期前后表现出很贪玩,不思进取。正常发展中,对男孩来讲,这种对抗打斗式、群体打斗式需要一般要从3岁左右持续满足到六七岁,以后他就会更多地关注各类角色游戏,打斗游戏明显减少。但是现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忽视男孩子这部分需要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五阶段:确立与熟悉的人的稳定关系
四五岁时,儿童已基本能明白多数事物的特性,明白人与人的基本人物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他们的交往重点是与熟悉的人进行频繁的接触,进行关系的转换,创造新的玩法,确立自己与一两个亲人或同伴的稳定的关系,也开始进行思想交流。
这一阶段的突破性交往进展主要是由注重外在转到了注重内在,谁能在玩耍时让着他,谁跟他喜欢一样的游戏,谁经常给他买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更愿意与谁主动交往。同时,孩子在这一阶段比较排他,绝不接受不喜欢的同伴,也听不进“逆耳忠言”,难以接受为他好的、管教性的语言。我们后面提到的疗法的第三阶段是以此为出发点而设计的。
此时的父母在延续上一阶段做法的基础上,养育技巧应略有变化。上一阶段游戏中通常让孩子赢,这一阶段可以过渡到让孩子时赢时输,让孩子体会到每个人都想赢的心态。可以更自然地还原生活,没有时间陪他玩时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不用像上一阶段那样,即使疲劳了也要陪孩子玩。孩子要慢慢体会交往的规则,了解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可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发展第三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必需的心理体验。
第3节
第六阶段:开始真正的同伴交往
六七岁以后是儿童交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开始上学了,有了稳定的“同伴源”——同学,认知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可以处理与几个人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了。伙伴开始增多,角色游戏开始增多,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开始增强,并有了进一步谋求同伴认同的意识,以后还逐渐出现了小团体意识(合作意识萌芽)、让步意识等。
此时的家长要紧紧围绕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是否有了一些自主性、自信心来进行抚育。建立安全感的孩子上学后不久就又不太听话了,但这种不听话与没有建立安全感的孩子的不听话有不同。前者是不听家长的话,听老师和有些同学的话,有好几个伙伴,并开始主宰伙伴游戏;后者是表面上听话,实际总让人觉得不满意,大人一不留神,孩子就干点儿坏事。这是缺乏安全感和希望得到关注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在找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为孩子补上“安全感”。
此后,随着安全感的巩固、同伴认同的强化,其自尊心、自信心逐渐发展起来。因为有了自信心,有了同伴认同感做基础,孩子的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也会日渐成熟,到了青春期以后更是稳步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发展进程是在需要满足情况下的正常的交往发展进程,如果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在六七岁还没有得到满足,同伴认同感(“归属与爱的需要”的一种形式)在青春期之前还没有建立,青春期前后的交往发展绝不可能是顺利且正常的,孩子会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很多交往问题:安全感不足带来的交往胆怯、退缩;安全感不足引发“格外需要关注”,用怪异的行为举止获得这些关注;安全感不足引起的“心理边缘化”反应,对什么事情都不热衷;物质需要不满足导致的滥交友、为图享受而失去自尊……这些都是发生在普通孩子身上、没有正常发展条件的“交往悲剧”。有些成年人虽然已经大学毕业甚至结婚生子,但从前面的交往发展阶段理论看,其需要满足低,交往仍处于在重复体验物感、获取安全感的阶段——他需要一个异性多照顾他,喜欢简单电脑游戏和体育运动,以此来展示自己和满足需求。但缺乏创意或变化心态,缺乏组织和导引能力,交往中多处于谨小慎微和听从型——这都与早期的交往培养有关。
在孤独症患儿身上,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交往干预,孩子除了会与普通儿童一样出现一些问题,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感到不安全导致的多动;感官刺激过多导致的情绪紧张;感官刺激不足导致的行为异常——喜欢闻或者舔等;情绪紧张导致的语言反应异常;情绪紧张导致的行为异常——过多的、盲目的自我刺激行为;对外界的不当关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对他人的影响等。但我们也看到,作为孩子,他们与普通孩子的需求是一致的,需要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找对问题所在,及时干预和弥补,同样可以顺利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本篇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一个感人的孤独症孩子的故事,他的行为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他甚至挽救了一个学校。
案例
一个聪明但情绪紧张的孤独症男孩能写会画,语言不多但很清晰,一直在培智学校学习,偶尔出现的捣乱行为都被老师批评、“镇压”了。12岁时,他出现了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情绪不好时见到人走近就用脚踢,踢同学、老师、家人,而且不时地说一些“咒语”。精神科医生建议服药,但服药后,他上午睡觉,下午折腾,晚上很晚才睡。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动了“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把他从培智学校退学后送到一所民办的特殊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见他长得精神,学校生源又有限,就收了他。
刚开始,他满院子乱跑,只有画画才进教室,其他时间就在一位大哥哥(实为老师,但称呼“大哥哥”,后来称呼“大哥哥老师”)的陪伴下在院子里面玩,有时还拿石头砸玻璃,往院外扔玻璃瓶,但很少踢人。遇到他干“坏事”,“大哥哥”也不批评,而是赶紧处理后果,如在院外插上“小心落物”告示牌,找人换窗玻璃等。前后“闹”了一个月,他开始进教室了,但主要是干自己爱干的事,如画画、写字、听音乐,不想听时就在桌上趴着,偶尔下座位。两个月以后,他的情绪稳定了很多,放假回来又出现了轻微波动,半年后能参与学校的大部分活动,只是偶尔说脏话。两年后,他非常适应学校生活,能主动做家务,独立完成自己责任区内的劳动,如拖地、整理床铺,学习上也有了很大进步,可以自己购物了。
第4节
这样平静地过了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天夜里,他的两个脚指甲盖儿让同宿舍一个患灰指甲病的智障室友给拔了,流血不止。老师清晨发现后赶忙带他上医院……过了一天,校长和“大哥哥老师”登门道歉,他们全家都斥责学校并表示要起诉,校长满怀歉疚地接受了这个结果,走到他房门前准备跟他道别。推开房门,他正坐在床上看书,看到“校长妈妈”(他一贯的称呼),他立刻招手,“校长妈妈”刚坐到了床边,他突然伸出双手抱住了她,大声说:“妈妈!妈妈!好妈妈!我想你了!你怎么才来呀?!”说着流下了眼泪。全家人看到这个场景都愣住了,作为亲人的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孩子这样的拥抱,他们吃惊、羡慕、感慨,之后就悄悄地退出房间,再没有提让学校赔偿的事。

后来,孩子的脚很快康复了,还在机构的帮助下去社区做简单的清洁工作,而且越来越懂事了。
这个孤独症孩子挽救学校的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只要真情地投入,即使是孤独症患者也能懂得爱、表达爱,也能为社会做很多有益的事。普通的孩子呢,如果他们成长的环境安全又宽松、和谐而友善,他们会怎样呢?
总结
我们来理清一下头绪:孩子出现了成长中的问题,表面上都与欠缺动态交往技能有关,而深入地看,却与孩子自身的需要被忽视、孩子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有关。孩子为什么会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呢?普通孩子主要是成长环境出问题导致的;对孤独症这类特殊孩子而言,除了家庭教育等环境因素外,还与其感知觉异常、情绪反应异常、心理能力匮乏等神经生理学因素有关。我们要在仔细地认清原因之后寻找解决之道,切不可盲目地训练,盲从地治疗,让孩子会听简单的指令、认识一些图片、背几首歌谣是不能助孩子真正成长的。
请记住我们的追求: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要培养孩子保持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稳定,能关注外界,能用心地模仿,能理解别人简单的意图,能辨别好心歹心,能交一两个可靠的朋友,能独立或半独立地适应周围环境地生活,这样才能使他将来的路越走越顺畅。让我们沿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行吧!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

副标题

2024-06-27
仅靠沟通、教育和劝说纠正不良的行为确实很困难而且效率低,不妨尝试进行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干预手段,由个体内在反应和外在环境刺激共同决定。另外,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了解其兴趣、需求以及困扰等,以便于制定合适的矫正计划。
2024-06-16
根据临床观察,孤独症患者往往会展现出10种核心特征:1、社会交往障碍:缺乏眼神接触,难以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对他人情感反应不足。10、依赖固定例行程序:极度依赖日常生活的固定模式,对变化有强烈的抵触。
2024-06-13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成年后因脑损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智力下降,通常不会被归类为智力障碍,而是可能诊断为痴呆或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这意味着,即使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某些技能,智力障碍的核心特征仍然会持续存在,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
2024-06-12
语言能力落后康复训练中心是专门针对语言发育迟缓或有语言障碍的儿童提供专业干预和支持的机构。语言能力落后康复训练中心通过专业评估,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涵盖从基础词汇学习到高级社交沟通技巧的全方位训练。
2024-06-11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社交互动与沟通的困难,以及重复的行为模式和兴趣范围的局限。虽然目前没有治愈孤独症的特定药物,但多种干预措施已被证明有效,包括:一、行为与教育干预:应用行为分析(ABA):这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理解和改变行为。
2024-05-31
二、课程内容基础训练:o口腔肌肉力量训练:如吹气球、吹口哨等活动,以增强口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o心理素质:通过训练提高学员的自信心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六、总结口肌训练机构的课程旨在提高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及自信心,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使学员在各种场合下都能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